the hotest news
是去北上广就业,还是去小县城做工?
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农民工和大学生,也困扰国家部委政策决策者。
9月25日,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,中国应该走新型城镇化道路,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,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,实施人口、产业和功能疏散,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;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,应该提高集聚规模,增强人口吸纳能力。
为此,对北京、上海等和少数特大城市,有必要继续实行人口总量规模控制,而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能力,需要重启县改市,和逐步推行镇改市。
这么做的原因,按照中国社科院城市所副所长魏后凯的说法,是过去小城市的数量在减少,且目前中国城镇化两极分化现象很严重。
“大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的膨胀,中小城市比重在减少,小城镇在相对衰退。”他在当日的“转型期的城镇化:国际经验和中国前景”学术研讨会上说。
小城市数量的减少,与1997冻结县改市审批的决策有关。1997年全国有建制市(行政区划的“市”)668个,因为撤县设区等原因,建制市数量到2010年减少到657个。
多年来国家提出的城镇化道路是大力发展中小城市,控制大城市规模,但是实际结果是大城市发展反而更快,人口集聚更加迅速。但是交通拥挤等大城市问题出现。
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城镇化发展规划,欲将农民工市民化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。但是到底如何解决城镇化过程的土地财政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,没有统一观点,目前该规划仍在编制,而全国城镇化会议不得不一再推迟。
小城市数量10年减近百个
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《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选择》报告,中国过去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主要在大城市。比如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数量,从2000年的353个,减少到2010年的258个。吸纳人口比重从18.52%,下降到2010年的10.31%。
近5年的变化更是如此。
全国近5年新增城市人口36%是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吸纳的。另外建制镇吸纳了47%,50万-100万人口的大城市,和小于50万人口的中小城市,分别吸纳了8%、9%。
这就使得大城市人口数量急剧扩张,城市拥挤程度快速上升,各种大城市问题不断出现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指出,由于过去各种要素和资源向大城市和行政中心集聚,导致了中国城镇规模体系两极分化突出,特大和超大城市规模膨胀,中小城市数量和规模下降,人均占有资源有限,公共服务能力低,基础设施落后,出现了萎缩的状态。
据悉,2000-2010年的十年内,中国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数量和人口比重在不断的增加,这与其经济所占比重的情况很不配套。
2010年中国287个地级以上的城市市辖区集中了全国51.2%的投资和56.3%的生产总值(GDP),但却只容纳了29%的人口,人口份额与生产总值的份额相比高达1:1.94。2000年美国核心发达区域的上述份额比为1:1.21,英国大伦敦和大曼彻斯特为1:1.24。
社科院建议启动县、镇改市
为此,上述报告建议,国家应该尽快重新启动县改市,同时在全国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建制镇,逐步推行“镇改市”。
具体而言,对于距离地级市很近的县,可以改为区。而远离地级以及地级以上城市、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较高、综合实力较强的县,可考虑改为市。至于东部发达地区一些镇域经济地区,可以稳妥开展镇改市,这些地方可以享受城市的建制和县级的管理权限。
为此,可以考虑中央财政设立国家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,重点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,对各地小城镇建设实施奖励。
而特大城市应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,通过加快快速交通网络建设,特别是优先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,将人口和产业向周边疏散,促使进城农民在特大城市郊区(县)和周边城镇居住。这样可以使得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,可以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,提高人口吸纳能力。
不过,这种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,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提法,本身是过去的城镇化发展思路。实际操作起来,存在很大的难度。
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专家华强森指出,上海政府很难提出一个人口控制的规模数字,因为农民工要进城,上海政府是难以预测的。
“小城市农民工不是不愿意去,而是工作机会少。”华强森说。
魏后凯指出,应该实施多元、渐进的城镇化道路。实施多中心的网络开发战略。考虑到一些大城市人口承载力不够,未来通过启动县改市、镇改市,可以增加中小城市数量。